导语
计量被誉为工业制造的眼睛和神经,决定了科技创新的精度上限(能否做得到)、高端制造的良率与成本(能否做得好)、国际市场的准入门槛与利润分配(能否卖得出)。
但当前我国产业领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问题。对此,7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联合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一套创新的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是关键亮点。《方案》明确,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项目需求,并建立专门的“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项目库”。征集的对象涵盖中央企业、地方主管部门、计量技术机构、高校等,聚焦10大领域中最紧迫、最重大的计量难题。
政策背景
计量之所以重要,被各国视为抢占高端产业话语权的战略制高点,根本原因在于它同时掌控了技术演进、产业竞争和国际规则三条生命线,任何一环失守都可能被一剑封喉。
从技术演进维度来看,“测得准”决定科技天花板。火箭推力、星载原子钟、靶向药分子配比等,任何关键参数“差之毫厘”都可能带来灾难级后果。当前国际单位制已全面进入量子化时代,以量子基准替代实物基准,谁先掌握量子霍尔电阻、光晶格钟等新一代基准,谁就拥有了定义“毫厘”的权力。计量像“水电煤”一样嵌入所有前沿研究——芯片制程、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没有它,创新就失去了坐标系。
从产业竞争维度来看,“造得精”决定产业链生死。“四基”短板本质是计量短板,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关键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全部依赖高精度测量来验证和优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电极涂层厚度、光伏电池片转换效率,每提升0.1%的精度都能在千亿级市场兑现数十亿元新增产值。全球90%以上的高端测量仪器市场仍被美、德、日垄断,我国若不能在计量仪器层面突破,就无法真正摆脱对外依赖。
从国际规则维度来看,“制定者”决定贸易主导权。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壁垒,美国石油协会(API)的螺纹标准、德国工业4.0的测量接口标准,一旦写进国际规范,就形成排他性的贸易护城河。哪个国家计量基准被国际比对采纳,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全球溯源体系的“根服务器”,进而主导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传统实物基准的差距可以靠时间追赶,量子基准的全球同步迭代给了后发国家一次“换道超车”的窗口期。
但目前我国在高端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现象突出,企业受限于技术研发和资源能力不足等原因,难以独立开展相关计量测试能力的建设并解决相关问题。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虽然具备一定的计量基础,但对实际产业需求了解掌握不够,无法更加精准、有效地开展攻关和技术服务。产业计量需求与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全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急需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和规划布局。
政策概要
7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联合制定了《行动方案》,旨在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计量瓶颈,打通能力建设、计量研发、应用验证与产业落地的全链条,不断提升产业计量供给能力,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行动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仪器仪表10个重点产业领域,系统梳理了各产业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计量技术问题、主要攻关方向和建设目标,着力解决从前沿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计量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计量根基。
《行动方案》明确,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将在全国范围公开征集项目立项需求并建立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项目库,围绕重大计量需求梳理形成一批重点项目,依托重点单位协同攻关,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计量难题,加快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行动方案》要求,各省级市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并广泛宣传计量在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产业特色与发展需求,组织有关单位积极申报项目,对遴选确定的重点项目给予必要支持。
政策亮点
明确设立10个重点领域:《行动方案》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10个重点产业领域。领域的确定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这些领域的确定是基于多维度的综合考量。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契合党中央、国务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部署;二是聚焦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这些领域的突破将催生全新的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三是满足现实产业需求,立足解决当前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如集成电路、仪器仪表领域长期依赖进口,亟须通过强化计量支撑实现国产替代与技术赶超。此外,重点领域的确定前期还广泛征求了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相关科研院所和专家的意见建议。
明确“三链融合”新模式:把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拧成一股绳,首次把“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并行设计,计量不再是后端校准工具,而是前端创新合伙人。国家计量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等“国家队”把最新量子电压基准、芯片级标准物质、飞秒激光测长装置等“压箱底”家底,提前嵌入揭榜项目的技术路线,确保“源头基准”和“产线需求”零时差对接。成果验收时,由下游用户(如整车厂、晶圆厂、电池厂)直接出具“产线试用报告”,替代实验室报告作为结题依据;同时把关键计量参数写入行业工艺规范、采购标准,实现“研发即标准、验收即量产”。同步建设“三链融合数字孪生平台”,所有实验数据、工艺窗口、量值溯源证书实时上链,既可防篡改,又方便后续扩产时一键复制。
明确将设立年度重点项目,其实施如下:
1.征集项目需求。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围绕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项目立项需求。各中央企业和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工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本地区、本行业相关单位积极提出立项申请,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2.建立项目库。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在各重点产业领域成立专家库,负责项目的审核与把关,提供必要的咨询意见和建议。经专家审核通过的项目,纳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的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项目库。
3.遴选重点项目。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重点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每年从项目库中遴选10个左右的项目作为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年度重点项目,并明确项目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
4.推动项目实施。各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制定具体的项目推进计划,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和路径,确定具体负责人,细化任务分工,加强与参与单位的协同攻关,积极发挥咨询专家作用,建立必要的协同推进机制和定期调度机制。具体项目实施按照各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执行,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对项目给予必要的指导、协调和支持,推动项目落地落实。
5.强化项目管理。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建立需求梳理、项目申请、项目遴选、项目实施、项目监督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每年底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对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的项目,在后续资源分配上予以倾斜,对滞后项目深入剖析原因,督促整改。
6.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建立项目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通过现场推进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进行重点推介和宣传,及时向社会发布项目转化应用的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搭建必要的转化应用环境和平台,推动项目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将正式发布2025年项目征集的通知,面向全国公开征集项目立项需求,由各中央企业、地方主管部门、计量技术机构及高校组织申报。
政策机遇
1. 企业
低成本获取国家级计量资源:可联合计量技术机构共同申报项目,解决“测不了”难题。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中国计量院、大区计量站等200余家机构,把60%以上闲置机时搬到线上预约平台,企业按小时付费即可使用万级洁净度的半导体参数实验室、8位半量子电压基准装置、飞秒激光测长系统等“大科学装置”。所有测试数据实时上链存证,企业后续融资、上市、科创板问询时可直接调取原始记录,可减少第三方重复检测费用30%以上。
首台套市场加速打开:成果通过验收即自动进入《国家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库》,同步推送至央企采购网、政府采购云平台、军队物资采购网三大通道;2024年起,案例库与“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项目”并轨运行,入选项目可直接纳入各省市节能、降碳、绿色供应链目录。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每季度举办一次“计量成果进园区”对接会,把实验室样机搬到新能源汽车基地、晶圆厂、换电站现场做实测,当场签试用协议,平均缩短市场导入周期6-9个月。
融资增信:工商银行、邮储银行(601658)、北京银行等12家金融机构已把“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重点项目”视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给予信用贷款额度3000万–1亿元;项目验收通过后还可享受30%贴息。中国人保(601319)、太保产险推出“计量首台套综合险”,覆盖样机运输、客户试用、召回风险,单台保额最高2000万元,保费80%由地方财政补贴。
2. 科研机构与高校
长期经费来源:单个项目支持周期最长5年,可滚动追加。
人才双向流动:鼓励科研人员带着成果到企业兼职、离岗创业。
学科交叉平台:与产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可同步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
3. 地方政府
精准招商新抓手:围绕10大产业建立“计量需求清单—关键技术清单—企业名单”三张表,按图索骥对接上下游。江苏、广东、四川已率先把清单嵌入“招商大脑”系统,实现“需求一发布、企业一键匹配”。
绩效挂钩的中央财政奖补:对项目落地率、成果转化率高的省份,中央资金给予1:1配套奖励;
区域品牌提升:到 2030 年建成若干“国家产业计量测试高地”,地方政府可争取冠名权并分享标准制定红利。高地内机构可直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计量局(BIPM)关键比对网炒股配资,主导国际技术规范;比对结果互认后,出口产品无需再做海外重复检测,预计每年为区域内企业节省检验费用5-8亿元。
启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