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刘镇东通讯员朱川湘胡雪儿黎昕网炒股配资
“准大一新生可以利用暑假在‘高大衔接班’提前学习大学课程,开学后快人一步!”近日,记者在长沙某知名培训机构看到,工作人员正热情地对前来咨询的家长介绍着。
“高数预科班”“大学四六级”……长沙大学城周边多家培训机构玻璃橱窗里的海报格外醒目。曾多见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阶段的衔接班,如今已延伸至大学前,催生出“高大衔接班”。这到底有无必要?是再一次抢跑,还是教育内卷的又一次升级?
专为新生量身定制
“高大衔接班”报名火热
记者走访长沙多家培训机构发现,针对高考毕业生的“高大衔接班”报名火热,如新航道培训机构推出的课程涵盖大学数学、雅思、英语四六级等,还有“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技能性线上培训班。
课程按上课人数分为大班、中班及一对一辅导,该机构工作人员会依个人需求安排。“有位被吉林大学录取的学生,高考英语126分,但学校要求入学考试达500分以上才能参加12月份的四级考试,我就给他推荐了一对一课程。”工作人员举例说。
除大学学科性衔接班,该机构还推出“保研计划”,课程内容依据各学校保研细则,针对性安排学习成绩、社会服务、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四个方面的内容。计划时长分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价格不等,最高达30余万元。
“拉开绩点差距是关键,绩点能刷多高刷多高。”工作人员对咨询的学生家长反复强调。这也是许多家长和学生选择报名的重要原因。在竞争激烈的大学环境中,高绩点不仅关系到保研、评优,还可能影响未来就业和深造,因此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提前准备。
大学学习方式能否驾驭?渴望在大学脱颖而出,却不知如何提前准备核心竞争力?一家名为“升学678”的培训机构近期在天心区开办“准大学生暑期训练营”。为期2天的日程中,安排了如何快速走出新生迷茫期、解码大学核心竞争力、必备实用工具与技能、多种升学路径如何选择等内容。
“来参加的学生各个分数段都有,高分段的会居多。”工作人员介绍,该训练营对会员免费,非会员收取980元费用,专为新生量身定制,是高中平稳过渡到大学、抢占先机、自信启航的关键跳板。
家长焦虑报班、学生被动参与
报班有无必要引争议
多家机构宣传单上,“开学即领先”“避免高挂科率”等标语精准戳中家长焦虑点,促使不少家长选择求稳。
“大学课程难、进度快,不提前学怕孩子掉队。”陈先生的女儿即将就读中南大学计算机专业,他已为女儿报了数学衔接班。“我朋友的孩子上大学前没报衔接班,第一个学期好几门课都差点挂科。保险起见,暑期还是让孩子先打打基础。”
类似陈先生的家长不少,他们普遍认为大学多门课程难度大、进度快,需极强自主学习能力,提前学习能帮孩子减轻大半学习压力。
但也有家长看法不同。“暑假就该让孩子好好放松,大学四年有的是时间学习。”张先生认为,强迫孩子提前学习可能适得其反,他儿子下学期读大二,大一成绩排在班级前几名。“我儿子去年没上衔接班,学习也没落下,主要还得靠孩子自己努力。”
而夹在中间的,是略显迷茫的准大学生。培训机构英语四级小班课上,赵淼坐在教室后排,虽拿着笔记录,眼神却有些涣散。下课间隙,记者询问她是否自愿报名,她无奈道:“不是自愿的,是爸妈让我来的。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效果,还没上几天课。”
赵淼的处境反映了许多准大学生的真实状态——被夹在父母期望与自身意愿之间,既不理解为何提前学习,又不敢违背父母安排。这种被动参与的态度,往往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不少大学生在网上抨击这一现象:“这是制造焦虑,卷学生时间,卷家长钱包”“大学挂科率被夸大,正常上课完全能跟上”“衔接班教的内容,开学后老师都会重讲”“与其花钱上预科,不如学点真正有用的技能”……
对此,记者采访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位在职教授。她表示,衔接班灌输的知识未必符合大学教学节奏,反而可能固化学生思维。相比提前学内容,培养时间管理、文献检索等能力才是关键。“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再多的‘抢跑’也无济于事。培养‘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她直言,“这种培训本质上是用高中模式‘驯化’大学学习,与高等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大学“赛道”漫长
用“另一种衔接”开启新生活
在升学培训升温的同时,也有不少家庭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衔接”方式。他们未被焦虑裹挟,而是以更从容、个性化的视角,规划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
即将进入大学的李伟,这个暑假没埋首于预科课本,而是报了驾校。“都考上大学了,不怕学不会大学内容,提前学没必要,不如考驾照实用。”
李伟的想法代表了部分学生的务实选择。在他们看来,高数、C语言等课程,大学老师会系统讲授,提前学习可能让人产生“已学过”的错觉,导致正式上课时松懈,最终得不偿失。而考取驾照、社会实践、游历山河等大学没有的事物,更有意义。
同样选择“另一种衔接”的还有常德的陈丽芳。她和几位同学规划了一场为期半个月的毕业旅行,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高考后的暑假,我觉得应是‘充电站’,而非‘预习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已学了十几年,好不容易有这么长的暑假,想在进入大学前好好看看世界,放松心情。”陈丽芳说,这次旅行不仅放松了身心,更锻炼了独立规划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她认为大学乃至未来社会必需的素质。
还有一些学生选择学习乐器、打暑假工或参加社会实践等。他们认为,与其提前“抢跑”学科知识,不如培养兴趣、开阔视野,为大学生活做更全面的准备。这种“另类衔接”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分数与竞争,身心健康、兴趣广泛、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未来同样能脱颖而出,甚至走得更远。
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高中到大学的“衔接”,核心在于学习思维和方式的转型,而非简单的知识超前灌输。准大学生暑假的“衔接”更应侧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对所报专业的基础认知和兴趣引导。家长也应理性看待衔接班,给孩子留出探索自我、调整身心的空间,这才是迎接大学生活更“智慧”的衔接方式。毕竟,大学的“赛道”漫长,起跑时的短暂领先远不如持续学习的能力重要。
网炒股配资
启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